好看的小说《国运战场,开局抽取自刎乌江》推荐大家一读,这本小说的主角是夜玄张角,主要讲述了:江户城的余烬在早春的寒风中明灭,时间来到第二年的春天。庞统、马超以及众多无名英雄的英勇就义没有白费。这场大战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:1、核心堡垒覆灭:蜀汉彻底摧毁联军东线核心据点之一江户城,消灭德川家康…
江户城的余烬在早春的寒风中明灭,时间来到第二年的春天。庞统、马超以及众多无名英雄的英勇就义没有白费。这场大战起到了重要的战略意义:
1、核心堡垒覆灭:蜀汉彻底摧毁联军东线核心据点之一江户城,消灭德川家康、武田信玄,焚毁海量攻城器械与物资。
2、主力军团覆没:联军(特别是樱花国)在东线主力(赤备骑兵、重装步兵等)超过十五万被歼灭或溃散。
3、战略资源易手:蜀汉夺取并控制了江户城废墟及囤积联军粮秣的关键战略要地——河谷仓。
4、战略均势达成:此役造成的十五万联军永久性损失,彻底抹平了双方兵力差距,使龙国(约50万)与联军(约50万)再次站在兵力对等的起跑线上。
然而,辉煌的顶点亦是衰弱的起点。持续一年的疯狂战争,双方损失兵力共约百万。如同两头伤痕累累、精疲力竭的洪荒巨兽,终于到了必须喘息的地步:
护甲残破:将士铁甲在风雪、战斗中损毁严重(甲片崩裂、连接松脱、内衬破烂)。能提供有效防护的完好铠甲不足半数,许多士兵只能穿修补过的残甲或皮甲、布衣。
兵器钝损:刀剑卷刃崩口,长枪杆裂头钝,弓弩失去弹性、弓弦松弛绷断、弩机磨损,导致威力大减。兵工营待修兵器堆积如山。
战马匮乏:严寒、劳累、战斗导致战马大量损失。吕布、曹魏、蜀汉的精锐骑兵都面临严重马匹短缺,许多骑兵被迫转为步兵,战力锐减。
粮草危机:漫长冬季耗尽存粮。龙国虽得河谷仓,但粮食仍远不够军队和随军民夫消耗。联军因江户城被毁及粮道受扰,处境更艰难。士兵面黄肌瘦,粮秣短缺成为致命威胁。
而且最致命的是,根据规则——兵员,无法再生!
每一个倒下的战士,都是这支军队不可逆转的、永久性的削弱。五十万,就是此刻双方所能倚仗的、最后的战争本钱。
冬去春来,双方近乎本能的默契停战,震天的战鼓与厮杀的号角,暂时被一种更深沉的寂静所取代。
联军方面暂且不知,然而,此刻龙国营地内展现的“休养生息”图景,却实实在在地让夜玄看呆了眼。
他以往对“大型战争”的理解,几乎全部来自书本和传奇故事。那些文字描绘的多是金戈铁马、奇谋妙策、名将单挑的激战场面,他接触的核心,始终围绕着“武斗”——如何排兵布阵,如何克敌制胜。在他过去的认知里,战争的胜负仿佛就系于那一场场惊天动地的厮杀之上。
直到此刻,他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场宏大战争之中,才无比真切地领悟到:战争,远不止是沙场上的搏命拼杀。
它是一场更宏大、更精细、也更残酷的艺术。“能打”固然是锋利的矛尖,但“能养”——这看似不起眼,甚至有些枯燥的后方运作,才是支撑起整场战争、决定最终胜负的厚重基石。
只有建立起坚实可靠的后勤保障,才能锻造出真正强大的军队。
士兵吃得饱,穿得暖,身体康健,心中自然安稳;手中的武器打磨得锋利锃亮,身上的甲胄坚固可靠,那份由内而外的精良与整肃,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士气源泉。
有了这份底气,有了这份力量,士兵们才能在战场上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,将领们才有资本去筹划、去执行那些足以载入史册的经典战役。否则,一切都只是无源之水,无本之木。
夜玄的目光不由得投向了四方的大帐。帐中运筹帷幄的,正是那三位曾割据一方、逐鹿中原的雄主——曹操、刘备、孙策和战力超群的鬼神——吕布。
“这帮大佬……真是了不得啊!”
能打天下者,勇也;能养天下者,方为真雄主!
夜玄此刻这四位传奇人物,只剩下深深的叹服。
且看:
诸葛亮坐镇观星台大账,案头堆积的不再仅仅是军情,更有各州郡送来的春耕筹划、流民安置册、农具需求清单。羽扇轻摇间,一道道关乎国本而非战事的命令发出:
防疫为耕:严令张仲景及其弟子、各地医官,务必扑灭瘟疫最后的余烬,严密监控,确保春耕劳力无恙。设立隔离区与流动药棚,防止死灰复燃。“民无疾,田方有力。”这是诸葛亮的底线。
屯田大业:这是重中之重。根据控制区的扩大(尤其是新收复的河谷仓周边区域),将屯田任务细化分解:
江东水乡(鲁肃主理):利用河网密布的优势,重点恢复水稻种植。修复被战火破坏的圩田、水塘。组织船队疏通淤塞的河道,确保灌溉。鲁肃亲临水患严重之地,协调人力物力。
中原矿野(荀彧主理):曹魏控制区多平原,但也受战乱影响,土地荒芜。荀彧推行“租调制”改革:减轻赋税(租),规定每户需缴纳的布帛数量(调),鼓励垦荒。组织流民以家族或同乡为单位,分得荒田。利用辖区内丰富的铁矿资源,将缴获的联军破损兵器、铠甲,大量熔铸重锻为犁铧、锄头、镰刀,优先分发给新垦农户。“化剑为犁”成为现实图景。
蜀汉新土(简雍主理):负责新收复的江户城周边及河谷仓地区的屯垦。此地受战火摧残最重,流民最多。简雍发挥其亲和力与务实作风,深入民间,安抚惊魂未定的百姓,公平分配土地。组织人力清理废墟中的可用木石,搭建简易屋舍。将从河谷仓缴获的部分粮食作为种子贷发给农户。
并州草原(吕布掠阵,陈宫主理):这支精锐骑兵肩负特殊的军需重任。吕布麾下铁骑深入敌境及边缘地带,征用优质战马,并招募善养马的牧民,在后方设立“飞骑监”繁育、训练军马。陈宫则组织精干小队,四处勘探矿脉与丰美草场。探明的矿点由后续部队接手开采;发现的优质牧草区,则就地组织收割、加工成精良马料。这些战略物资——战马、矿石、精饲料——被源源不断输送给联军各部,充实军资。
消息传到前线行营。刘备,这位以仁德著称的君主,做出了一个震动朝野的举动。他解下伴随半生的雌雄双股剑,郑重地交给侍从保管。
“剑锋所指,乃为安民。”
换上粗麻布衣,打着绑腿,率领少数近臣侍卫,亲至成都郊外新垦的田地。
这场景极具冲击力:须发已见斑白的昭烈皇帝,不顾劝阻,走到一位因饥饿和衰老而双手颤抖的老农身边,温和而坚定地接过对方手中沉重的犁把。
“老丈,且歇息。备,亦曾耕读。”
在无数双惊愕、继而感动的目光注视下,刘备稳稳扶住犁,在刚刚解冻、还带着冰碴的湿冷土地上,犁开了新一年的第一道深沟。皇帝的亲耕,胜过千言万语的宣告。“陛下扶犁”成为仁政最有力的象征,极大凝聚了民心士气。各地官员、将领纷纷效仿,一时形成“重农桑、轻浮华”的风气。
而在江东,水资源得天独厚。
周瑜治水:这位“外事不决问周瑜”的儒将,此刻展现的是治国安邦的雄才。他深知水利是江东命脉。亲自主持,动用部分休整的水军士兵和大量民夫,疏浚主要河道,修复被战火破坏或年久失修的大型陂塘。周瑜羽扇纶巾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工地上,亲自勘察水情,指点方略。“水道通,则粮道通,国脉乃通。”
孙策靖边:战争滋生了流寇溃兵。小霸王孙策岂容宵小作乱?他亲率一队轻骑,如旋风般扫荡四野。江东境内迅速肃清,百姓得以安心耕作。
粮仓反哺:气候温润,水利得修,匪患平息,使得江东的春耕进行得最为顺利。夏初,田野便泛起喜人的绿浪。周瑜未雨绸缪,提前组织船队。当第一季早稻收获,金黄的稻谷不仅堆满了江东的粮仓,更在周瑜的调度下,由强大的江东水军战船护航,沿着疏浚后的河道和近海航线,源源不断地运往曹魏、蜀汉和西凉军的前线。江东,成为了龙国阵营最坚实的粮仓和输血大动脉。
吕布,这位战场上的“飞将”,深知骑兵的命脉在于战马。江户之战后,并州铁骑损失惨重,缺马问题尤为突出。他并未坐等,将防务交予高顺、张辽,亲率一支精锐轻骑北上,深入广袤的北部草原地带。
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他们遭遇过游牧部落的小规模冲突,经历过恶劣天气的考验。但吕布的勇武之名和展示出的强大武力,加上携带的、从联军处缴获的精美武器、丝绸布帛作为硬通货,最终打动了一些较大的部落首领。吕布以个人武勇在部落的摔跤、骑射比赛中折服众人,达成了稳定的战马贸易协议。源源不断的优质战马开始从草原南下,补充进四方铁骑的营寨。吕布站在高坡,望着新得的骏马在河边饮水,赤兔马在一旁轻嘶,眼中战意盎然。
曹魏控制区拥有相对丰富的矿产资源。
开矿冶炼:荀彧坐镇后方,大力组织流民和军属中的健壮者,在军队保护下,恢复和扩大矿山开采。巨大的矿坑再次响起叮当声,满载矿石的车队络绎于途。靠近矿区的冶炼工坊日夜不息,炉火熊熊,映红了夜空。缴获的联军铁器、战场上回收的残破兵甲,被投入熔炉,重铸为崭新的刀枪剑戟、箭头甲片,更重要的是——固耐用的农具。铁匠铺的锤打声与田野的吆喝声,奏响了恢复的乐章。
许褚护农:曹操深知春耕安全之重。他派出了最令人望而生畏的保镖——虎痴许褚。许褚脱下标志性的重甲,换上便于活动的劲装,挎着他那柄令人胆寒的环首大刀,带领一队剽悍亲兵,巡行于广袤的屯田区。曾有小股敌方流寇想毁坏田里青苗,被许褚撞见,单骑冲阵,如虎入羊群,刀光闪处人头滚滚。“虎痴巡田,百邪辟易”成为农夫们的定心丸。
战争的共同需求和诸葛亮的居中协调,打破了地域隔阂。一条条隐形的“生命线”在龙国控制区内建立起来:
蜀地(粮、部分药材)→曹魏(铁器、石炭)、吕布(战马需求信息)
江东(稻米、布帛、海盐)→蜀汉(前线军粮)、曹魏(军粮、布匹)
曹魏(铁制农具、兵器、石炭)→蜀汉、江东、吕布
吕布(战马)→曹魏(虎豹骑)、蜀汉(补充骑兵)、江东(少量优质战马)
修复的古老商道和内陆水道上,满载物资的车队、船队往来穿梭。虽然仍有联军小股部队袭扰的风险,但有各地驻军和巡逻队的保护。四方互通有无,极大缓解了各地的燃眉之急,提升了整体恢复效率。
春日的暖阳照耀着刚刚泛绿的田野,夏日的鱼塘波光粼粼,鱼儿肥美;秋日的谷仓堆满新收的稻粟,冬日的营寨在寂静中休养生息。整整一年,四季轮回,双方秣马厉兵。当第三年的春风再次吹过大地,休养之幕落下,决战开始,战火重燃!
小说《国运战场,开局抽取自刎乌江》试读结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