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力文学
小说推荐超给力

未来星空记小说的免费阅读版本在哪里可以找到?

未来星空记这书“青霖时代QLSD”写得真是超精彩超喜欢,讲述了青霖的故事,看了意犹未尽!《未来星空记》这本连载的科幻末世小说已经写了159797字,最新章节第11章。主要讲述了:公元前3000年,两河流域的月光正漫过黏土板。青林坐在芦苇棚里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,燧石刀在湿软的黏土上划出第一道刻痕时,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幼发拉底河的水流声重叠在一起。这是他发明的第三套符号系统。前…

未来星空记小说的免费阅读版本在哪里可以找到?

《未来星空记》精彩章节试读

公元前3000年,两河流域的月光正漫过黏土板。青林坐在芦苇棚里,指节因用力而发白,燧石刀在湿软的黏土上划出第一道刻痕时,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和幼发拉底河的水流声重叠在一起。

这是他发明的第三套符号系统。

前两套在部落迁徙时遗失在沙漠里,那些刻着牛羊数量的木板被风沙磨成了粉。

但这次不同,黏土来自河岸边最细腻的沉积层,晒干后能抵挡住十年的雨水——青林坚信,这些弯弯曲曲的刻痕能比人类的喉咙发出的声音走得更远。

“又在玩泥巴?”妻子的声音从棚外传来,她怀里抱着熟睡的婴儿,“长老说明天要迁徙到上游,你这些破板子带不走。”

青林没抬头。

他正在刻一个代表“水”的符号,三道波浪线像极了河面上的涟漪。

“昨天捕获的三头羊,用这板子记下来,明年这个时候,我们就能知道该往哪个山谷去找羊群。”

他忽然停手,侧耳听着远处的风声,“你听,风里有别的部落的呼喊,但我们听不懂。如果他们也用这些符号……”

妻子嗤笑一声,将婴儿递给他:“婴儿的哭声比你的符号管用多了。他饿了,你用刻痕喂饱他?”

青林低头看着婴儿吮吸手指的模样,指尖的黏土在孩子额头上印出个浅淡的波浪。

他忽然明白,这些刻痕不只是为了记录牛羊,是为了让那些终将消散的声音,能在时间里留下足迹。

当晚,他把刻满符号的黏土板藏进陶罐,埋在河边的沙地里。河水上涨时,陶罐会被冲到下游——也许有一天,某个陌生部落的人会挖出它,看懂那些波浪线代表的河流,看懂那些交叉线代表的羊群。

信息,第一次顺着河流开始漂流。

活字的重量

1440年的暴雨敲打着青云的工坊,青谷盯着铁铸的字母模具,手指在“G”和“O”之间犹豫。潮湿的空气让油墨凝结成块,学徒正用布擦拭着螺旋压榨机的铁辊,那上面还沾着昨天印废的《心经》残页。

“主人,青隆的商人又来催了。”学徒的声音带着哭腔,“他们说如果再交不出货,就去告您盗用修罗院的活字。”

青谷没回头。他正将新铸的“E”字模具按进排字盘,金属碰撞的脆响盖过了雨声。

三年前,他在葡萄酒压榨机的基础上改装出这台机器时,根本没想过会卷入宗教裁判所的纠纷。

那些僧侣说,只有手抄的《心经》才配得上青帝的语言,用机器印刷是对神圣的亵渎。

“你看这个‘E’,”他举起模具,铁字在烛光下泛着冷光,“修罗院的抄写员要花三天才能写出一百个‘E’,但这模具能印出一万个。

你说,青帝会在意字是手写的还是机器印的?”

学徒没敢回答。他知道主人昨晚又没睡,那些堆积如山的模具耗费了所有积蓄,连妻子的嫁妆都被拿去熔铸成了铅字。

深夜,青谷独自坐在压榨机前。

月光透过漏雨的屋顶,在散落的字模上流淌。

他忽然想起十年前在青巴见过的手抄本,那些用金粉装饰的字母在烛光下像星星,可整个青洲,能读懂它们的人不足万分之一。

“如果每个人类都能读到《心经》呢?”

他喃喃自语,将“G”和“O”并排排好,组成“GO”。

油墨刷过模具时,他的手指被铁边划破,血珠滴在字母上,晕开个暗红色的点。

当第一本活字印刷的《心经》从机器里滚出时,青谷忽然感到一阵恐慌。

这些整齐排列的字母像支训练有素的军队,正准备冲破修罗院的围墙,将那些被垄断的文字,投放到每个识得字母的人手中。

他不知道,这些铁铸的字母不仅会改变宗教,会让青马的《九十五条论纲》在三个月内传遍青洲,更会在五百年后,让人类的知识以从未有过的速度碰撞、裂变。

暴雨停时,青谷将印有血痕的那页《心经》藏进木箱。

他摸着铁铸的字母模具,忽然明白它们的重量——不是金属的重量,是打破信息枷锁的重量。

电流中的幽灵

1844年5月24日,青华的电报局里弥漫着臭氧的味道。

青莫盯着发报机的铜键,手指因紧张而颤抖,青萨——这个曾以肖像画闻名的画家,此刻正准备用电流画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条长途信息。

“内容想好了吗?”助手调整着接收端的纸带,“巴尔的摩的人已经等了三个小时。”

青莫低头看着纸上的句子:“What hath God wrought?”(青帝创造了何等奇迹?)

他想起十年前在海船上,那个谈论电磁感应的医生曾说:“电流可以在瞬间跨越大陆。”当时他嗤之以鼻,现在却要亲手验证这句话。

铜键被按下的瞬间,电流沿着架空电线窜向远方。发报机的电磁铁发出“咔嗒”声,纸带在滚筒上跳动,打出一串点和划。

青莫数着那些符号:点、划、点——是字母“W”。

四十分钟后,巴尔的摩的回电传了过来。

纸带上的符号被翻译成同样的句子,墨迹还带着温度。

“我们做到了,”

青莫瘫坐在椅子上,窗外的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“电流能携带思想了。”

他忽然想起自己画过的肖像。那些凝固在画布上的表情,需要马车运送数周才能抵达另一个城市。

而现在,一个句子跨越了40英里,只用了几分钟。

当晚,他在日记里写道:“信息不再是河流,是闪电。”

但他没预料到,这道闪电会劈开信息的堤坝。

三十年后,横贯大陆的电报线将美国东西海岸连接起来;五十年后,海底电缆让伦敦和纽约的股票价格在瞬间同步。

那些曾经需要数月才能传递的消息——战争的爆发、国王的驾崩、市场的涨跌——现在能在电流中,以光速奔跑。

硅基的涟漪

1946年的青宾大学,ENIAC的指示灯像银河一样闪烁。青莫站在这个占地170平方米的庞然大物前,看着它用真空管计算炮弹轨迹的样子,忽然觉得这台机器像个笨拙的巨人,正用亿万个电子的跳动,学习着思考。

“它每秒钟能做5000次加法,”埃克特擦着额头上的汗,“但启动一次需要预热两小时,还经常因为真空管烧坏而停机。”

青莫没说话。他想起十年前在爱荷华州的农场,父亲教他用算盘计算收成的场景。

那时他以为,人类的计算速度永远赶不上季节的更替。

ENIAC的继电器突然发出刺耳的噪音,指示灯集体熄灭。埃克特咒骂着去检查线路,青莫却盯着机器内部闪烁的火花。

那些微小的光点让他想起小时候见过的萤火虫,只是这些“萤火虫”能在一秒钟内完成前人一生都算不完的数字。

“你说,它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思考?”青莫忽然问。

埃克特嗤笑:“它连减法都要转换成加法来做,还想思考?”

但他们都没意识到,这台需要用手插拔线路的机器,已经埋下了硅基文明的种子。

三十年后,英特尔的4004芯片只有指甲盖大小,却比ENIAC强大百倍;五十年后,互联网将千万台计算机连接成网,信息不再需要沿着固定线路流动,而是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整个星球。

1989年,蒂姆·伯纳斯-李在CERN的电脑上写下第一个HTML文件时,他只是想让物理学家们更方便地共享数据。

但当“www”三个字母出现在屏幕上时,信息的河流终于冲破了所有堤坝,开始在虚拟的海洋里奔腾。

云的形状

2077年的东京,“云脑”的数据中心漂浮在平流层。

玲奈的意识接入神经接口,指尖划过由0和1组成的云层。

她正在检索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的黏土板信息——那些被数字化的刻痕,此刻正和量子计算机生成的预测模型并排悬浮。

“检测到异常数据流,”AI助手的声音在意识中响起,“公元前1440年的活字模具数据和2023年的区块链记录发生共振。”

玲奈调出事发节点。眼前的云层突然扭曲,谷登堡的铁字模具和比特币的加密算法重叠在一起,形成个奇怪的符号——像极了青林在黏土板上的波浪线。

“这是怎么回事?”她试图分离这些数据,却发现它们像DNA双链一样缠绕在一起。

“信息具有自相似性,”AI解释道,“从刻痕到量子比特,所有信息载体都会在时间轴上留下相同的波纹。

就像河流无论流经平原还是峡谷,总会冲刷出V形的河道。”

玲奈忽然看到了整条信息之河。

青林的黏土板在河底发光,谷登堡的活字在水面漂浮,青莫电码的点划像鱼群一样穿梭,ENIAC的指示灯和光纤里的激光在浪花里闪烁。而她自己,正站在河岸边,看着那些曾经离散的信息,在云脑里重新汇聚。

这时,一个来自2142年的数据包闯入视野。

里面是段模糊的影像:一群孩子在沙滩上用树枝画画,他们的父母在旁边看着,手里没有任何电子设备。

影像的注释写着:“实验编号734,无媒介信息传递效率测试——人类语言的原始形态。”

玲奈的意识退出接口时,窗外的平流层数据中心正反射着夕阳。她忽然明白,那些从黏土板到量子云的技术演进,不过是人类在重复同一个动作——把想说的话,说得更远,说得更久。

就像青林把陶罐埋进沙地时的期待,就像青谷看着活字在纸上印出字迹时的震撼,就像青莫听见电报机“咔嗒”声时的颤抖。

信息之河的源头,始终是那双想要传递什么的手。

未寄出的信

2187年,星际探测器“信使号”即将离开太阳系。阿瑞斯站在控制中心,将一段信息输入探测器的存储器——不是科学数据,不是人类文明的介绍,而是他用最原始的方式手写的一封信。

信纸上的字迹歪歪扭扭,用的是从博物馆借来的羽毛笔和墨水。内容很简单:

“我们曾在黏土上刻下河流,在金属上铸造字母,让电流携带句子,让量子存储思想。现在,我们把这些告诉你们。”

他想起玲奈留下的研究笔记:“信息的终极形态,是让孤独的灵魂知道,自己并不孤独。”

探测器点火升空时,阿瑞斯看着它变成星空中的一个小点。那封信将在星际介质中漂流,也许永远不会被收到,就像青林的黏土板可能永远埋在沙里,就像青谷的活字可能永远印不出一本《心经》。

但这并不重要。

因为信息的意义,从来不止于抵达。

当青林的手指在黏土上划出第一道刻痕时,当青谷的铁字在纸上印下第一个字母时,当青莫按下铜键的瞬间,信息之河就已经开始流淌。

它会带着人类的声音穿过沙漠、越过海洋、冲出大气层,在时间和空间里,刻下属于智慧生命的涟漪。

而那道涟漪的形状,从一开始就未曾改变——像极了人类仰望星空时,喉咙里发出的、最原始的音节。

小说《未来星空记》试读结束!

微信阅读

评论 抢沙发

登录

找回密码
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