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要找一本好看的历史脑洞小说吗?那么,神农火种:永恒之纪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。这本小说由才华横溢的作者东山郎创作,以姜炎为主角,展开了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。目前,小说已经连载,最新章节第12章更是让人期待不已。快来阅读这本小说,331014字的精彩内容在等着你!主要讲述了:清晨的露水还挂在陶窑的黄泥墙上,姜炎蹲在部落的制陶区,手里捏着一块刚从河边挖来的黏土。土块湿润黏滑,捏碎后能看到里面混着细小的沙砾和草根,这就是部落目前制陶的原料。旁边堆着十几个刚做好的陶坯,罐口歪歪…
《神农火种:永恒之纪》精彩章节试读
清晨的露水还挂在陶窑的黄泥墙上,姜炎蹲在部落的制陶区,手里捏着一块刚从河边挖来的黏土。土块湿润黏滑,捏碎后能看到里面混着细小的沙砾和草根,这就是部落目前制陶的原料。旁边堆着十几个刚做好的陶坯,罐口歪歪扭扭,罐身布满细密的裂纹,阳光透过裂纹能看到对面的草叶。
“这陶咋总漏水?” 负责制陶的婆娘蹲在旁边,手里的陶拍(缠着麻布的木板)重重敲在陶坯上,罐口顿时又塌下去一块。她捡起裂开的陶片,声音里带着沮丧,“昨天晒的粟米,装在罐子里不到半天就潮了,边缘都发霉了。”
姜炎拿起一块裂成两半的陶罐残片,断面粗糙得像砂纸,手指能摸到里面未完全烧透的黏土颗粒。“不是你们手艺不好,是原料和火候不对。” 他把黏土放在石板上,用石刀切碎,“黏土里要掺细沙,比例是三比一,这样烧出来才不容易裂。”
正在揉泥的几个婆娘都停了手,看着姜炎把细沙筛进黏土里,用木杵反复捶打。细沙与黏土混合后,原本黏糊糊的泥团变得柔韧起来,捏在手里既能塑形,又不会轻易塌陷。
“掺沙子?” 最年长的陶婆皱起眉,手里的陶拍在石板上磕出闷响,“老祖宗传下来的法子都是纯黏土,掺沙子不就成了泥疙瘩?烧出来肯定更脆。”
姜炎没说话,取了块掺沙的黏土,很快捏出个小陶罐。罐口圆润,罐身光滑,底部还特意做了圈矮足,防止直接放在地上受潮。他把小陶罐放在阳光下,又拿起旁边一个纯黏土做的陶坯:“你们看,掺了沙的陶坯更挺括,不会塌腰。”
这时,姜玄伯背着藤筐经过,看到制陶区的动静,凑过来看热闹。当他听说要在黏土里掺沙,立刻摇头:“首领您又折腾!陶器是装粮食的,要那么结实干啥?能装东西就行。”
“可它漏啊。” 姜炎指着地上的水渍,那是昨晚装水的陶罐漏的,“粟米受潮会发霉,清水漏光了,遇到旱灾怎么办?姬轩辕的人要是把咱们围起来,存粮存水的陶器就是保命的东西。”
这话戳中了部落的痛处。去年冬天就因为陶罐漏水,损失了二十多石粟米,好几户人家差点断粮。陶婆的脸色缓和下来,拿起掺沙的黏土捏了捏:“那…… 就按首领说的试试?要是真行,以后就按这法子做。”
接下来的两天,制陶区的婆娘都改了法子,在黏土里掺上细沙。捶打的木杵声从早到晚不停歇,像在给这片土地敲打着新的节奏。姜炎每天都来指导,教她们用绳子测量陶罐的口径,确保上下匀称;用竹片刮平罐身,让表面光滑无裂纹;在罐口内侧做一圈凹槽,配上特制的陶盖,增强密封性。
新陶坯阴干的第七天,陶窑终于可以点火了。这次不用普通柴火,而是用工具组新烧的木炭。姜炎指挥着把陶坯分层码进窑里,大陶罐放在下层,小陶碗放在上层,中间用陶片隔开,确保受热均匀。
“火候要稳,不能忽高忽低。” 姜炎给窑口盖上厚重的陶板,只留一个观察孔,“先用小火烧两个时辰,把陶坯里的水分烘干;再用中火烧三个时辰,让黏土和沙子融合;最后用大火烧一个时辰,把陶坯烧透,变成青灰色。”
守窑的陶婆拿着木柴,手却有些发抖:“以前烧窑都是凭感觉,哪知道这么多讲究?烧坏了可咋办?”
“坏了就再做。” 姜炎递给她一把木炭,“这次做了三十个陶坯,总有能成的。关键是记住火候,以后就能按这个法子烧。”
窑火 “噼啪” 燃烧着,烟从窑顶的烟囱里袅袅升起,在蓝天下拉成一条细长的线。制陶的婆娘轮班守在窑边,添炭的节奏越来越均匀,窑壁的温度渐渐升高,连旁边的石板都被烤得发烫。
烧窑的第三天清晨,姜炎让人熄了火,让陶窑自然冷却。当窑门被打开时,一股带着陶土清香的热气涌了出来,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最先被抱出来的是那个姜炎做的小陶罐。青灰色的罐身泛着细腻的光泽,用手指敲上去,发出清脆的 “当当” 声,像玉石相击。陶婆小心翼翼地往罐里倒水,足足倒了半罐,放在石板上半个时辰,底部竟没有一丝水渍。
“真不漏!” 陶婆的声音带着惊喜,把陶罐递给围观的族人,“你们看,这罐口多圆,盖子盖上严丝合缝!”
接下来抱出来的陶罐个个完好。大的能装五石粟米,小的能装两瓢清水,罐身都光滑挺直,没有一个开裂的。最让人惊喜的是那些带盖的储物罐,盖子盖紧后,倒过来摇晃,里面的石子声都变得闷闷的,显然密封性极好。
“神了!掺了沙子真的不裂!” 年轻的陶娘抱着新陶罐,在阳光下转着圈,罐身的光泽在她脸上跳跃。
姜炎拿起一个储物罐,往里面装了些粟米,盖上盖子,又在盖沿抹了圈湿泥。“这样密封,粟米能存半年不发霉。” 他指着罐底的矮足,“放在通风的架子上,远离地面潮气,保存时间更长。”
陶婆突然往姜炎面前一跪,手里的陶拍 “当啷” 掉在地上:“老身活了五十岁,做了三十年陶器,今天才知道啥是真本事!首领您这法子,比老祖宗的灵!”
周围的婆娘也跟着跪下,连路过的姜玄伯都对着新陶罐拜了拜:“这下好了!再也不用担心粮食发霉了!就是姬轩辕把咱们围三个月,有这些陶罐存粮存水,咱们也饿不着!”
新陶器很快派上了用场。后勤组的婆娘把受潮的粟米摊开晾晒,装进带盖的储物罐,整齐地码在新建的粮仓里。罐口的湿泥干结后,形成严密的密封层,连最细小的潮气都透不进去。测试了半个月,粟米依旧干燥饱满,没有一点发霉的迹象。
有个婆娘还用新陶罐存清水,放在阴凉处,十天后倒出来,水依然清澈,没有以前的土腥味。她特意给姜炎送来一碗:“首领您尝尝,这水跟刚从河里打来的一样鲜!”
部落的陶器越做越多,不仅有储物罐,还有带嘴的水壶、分层的蒸笼、甚至专门腌肉的陶罐。陶婆们还学着在罐身上刻花纹,有的是粟米图案,有的是野牛形状,既好看又实用。
姜炎看着粮仓里码得整整齐齐的陶罐,突然想起博物馆里那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展品。原来那些看似简单的纹路和造型,背后藏着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 —— 掺沙防裂、控制火候、密封储存,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改进,却是人类从采集走向农耕、从迁徙走向定居的关键一步。
这天,姬轩辕的使者又来刺探情况,看到部落晾晒的陶器时,眼睛都直了。他拿起一个储物罐,翻来覆去地看,嘴里嘟囔着:“这陶器咋做得这么光溜?我们部落的陶罐总漏水,你们有啥秘诀?”
姜玄伯得意地挺起胸,故意大声说:“这是我们首领从祖地带回来的法子,别说装粮存水,就是装滚烫的肉汤,也不会裂!” 他偷偷给姜炎使了个眼色,那神情像是在说 “这下该让他们羡慕了”。
使者走后,姜炎看着他恋恋不舍的背影,突然笑了。或许,不用等到阪泉之战,这些光滑结实的陶器,这些储存着粮食和清水的陶罐,就已经向外界宣告了部落的进步。
夕阳西下时,制陶区的婆娘还在忙碌。捶打黏土的木杵声、陶拍敲打陶坯的 “砰砰” 声、孩子们围着新陶器的欢笑声,交织在一起,像一首充满生机的歌谣。姜炎蹲在新出窑的陶器旁,手里摩挲着一个刻着太阳图案的陶罐,突然觉得心里格外踏实。
有了充足的存粮和清水,有了能抵御风险的储存手段,这个部落终于有了对抗危机的底气。无论是姬轩辕的威胁,还是突如其来的天灾,他们都不再是只能被动承受的弱者。
陶窑的余温还未散尽,映得旁边的青铜斧也泛着暖光。姜炎知道,陶器与青铜,一文一武,一柔一刚,正共同支撑着这个部落,走向更稳固的未来。而那些在黏土里掺进的细沙,那些控制火候的木炭,那些密封罐口的湿泥,都在悄悄改写着部落的命运,让他们在阪泉之战的阴影下,依然能找到生存与发展的光亮。
小说《神农火种:永恒之纪》试读结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