简介
由著名作家“桃酥颜”编写的《济世小药娘:家养玉灵太护短》,小说主人公是姜知微姜景悠,喜欢看宫斗宅斗类型小说的书友不要错过,济世小药娘:家养玉灵太护短小说已经写了103400字。
济世小药娘:家养玉灵太护短小说章节免费试读
日头爬到竹篱顶上时,姜知微正在翻晒从废墟里捡来的药渣。
这些药渣本是要丢的,被许春娥拦住了。“晒干了烧成灰,能治牲口的外伤。”
此刻摊在王秀才家的院角,黑褐、灰绿、赭红的碎末混在一起,倒像幅斑驳的画。
她用木耙子轻轻翻动,胸口的玉佩随着动作微微晃动,带着点若有若无的沉。
那道意识醒着,却很安静,像只蜷在怀里的猫,只有在木耙子碰到石子发出“咔嗒”声时,才会轻轻“动”一下,传递来一丝极淡的“觉”。
“姜姑娘!姜姑娘!”
院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,是住在隔壁的张婆婆,手里攥着个布包,老远就喊,“你帮我看看,这鸡蛋是不是坏了?”
姜知微放下木耙子迎出去。
张婆婆打开布包,里面躺着三枚沾着泥的鸡蛋,蛋壳上还带着新鲜的鸡粪。
“昨儿李屠户家的鸡跑我菜地里下的,”老婆婆眼睛瞪得圆圆的。
“我摸着手感不对,你给瞧瞧,是不是要孵出小鸡了?”
姜知微拿起鸡蛋对着日头照了照,蛋黄凝实,没有半点黑影。
“是好蛋,”她笑着放回布包,“就是沾了点泥,洗洗就能煮。”
“还是你眼神好!”张婆婆眉开眼笑,忽然压低声音。
“都说你是‘小姜半仙’,能看出祸福来?你帮我算算,我那走丢的老母鸡啥时候能回来?”
姜知微的脸一下子红了。
自昨日杂货铺的事传开,“小姜半仙”的名头就像长了腿,不到半天传遍了半个镇子。
东家问丢了的银钗能不能找着,西家问地里的麦子还能不能收,连三岁的娃娃见了她,都被爹娘按着磕头,说“求半仙保佑”。
“张婆婆,我不是半仙。”她窘得直摆手,“就是碰巧……”
“咋能是碰巧呢?”张婆婆不依,往她手里塞了枚鸡蛋。
“这蛋你拿着,帮我多‘瞅’两眼,说不定母鸡就自己回来了。”
鸡蛋还带着母鸡的体温,温乎乎的。
姜知微推辞不过,只好收下,看着张婆婆拄着拐杖走了,嘴里还念叨着“半仙说了能回来,准能回来”。
“这可咋整?”
许春娥从屋里出来,手里拿着针线缝补破了的药袋,“再这么下去,怕是连觉都睡不安稳。”
姜知微把鸡蛋放进陶罐,胸口的玉佩轻轻跳了跳,那道意识传来一丝“闷”,像是在替她发愁。
她忍不住在心里对它说:“你看,都怪你昨日瞎‘慌’,现在好了吧?”
那道意识似乎“懂”了,轻轻“缩”了回去,没再传递任何感受,倒像是闹了别扭。
姜知微又觉得好笑。
这意识虽懵懂,却像个孩子似的,能听出语气里的嗔怪。
午后的镇街渐渐热闹起来。
有人把家里幸存的桌椅搬到街边,摆起了临时的摊子,卖些零碎的物件换粮食。
姜知微挎着竹篮去济世堂的废墟,想再找找有没有能用的药杵。
刚走到街角,就听见黄四娘在茶摊前叉着腰说话,声音亮得能传到河对岸。
“钱万金那厮,自己卖高价粮还有脸嚼舌根!说什么小姜大夫是‘妖女’,能通鬼神?我看他才是恶鬼托生,专吸人血!”
“可不是嘛,”旁边一个妇人应和,“要不是小姜大夫,昨日杂货铺那边不定伤着多少人呢。”
“我听我家那口子说,钱老板今早去县衙告了,说小姜大夫妖言惑众,想搅黄他的生意。”
姜知微的脚步顿了顿。
她就知道钱万金不会善罢甘休,却没想到他会用这种法子。
“黄四娘,给碗凉茶。”她走过去,把竹篮放在茶摊的破桌上。
黄四娘见了她,眼睛一瞪:“你别信那些浑话!钱万金就是嫉妒你名声好,坏你呢!他要是敢来捣乱,我第一个泼他热茶!”
她说着,麻利地倒了碗凉茶推过来,碗边还缺了个小口。
“我知道。”
姜知微喝了口茶,苦涩的味道里带着点回甘,“我就是来看看药铺那边,有没有能捡的东西。”
“我陪你去!”黄四娘放下手里的铜壶,围裙一系就跟上。
“正好我那口子的锄头断了,去看看能不能找截木头修修。”
两人往济世堂走,路上碰见不少人,见了姜知微都客客气气的。
有几个还特意把找到的药罐碎片递过来,说“看着还能用”,姜知微一一谢过,心里暖暖的。
那些关于“妖女”的闲言,倒像被风吹散的烟,没留下多少痕迹。
废墟里,李阿牛正蹲在地上,用锤子敲打着什么。
见了姜知微,他举着手里的东西笑道:“姜姑娘,你看我给你修的药碾!”
那只黄铜药碾,断裂的地方被他用铁条箍住了,铁条接口处还敲出了圈简单的花纹,虽不精致,却结实得很。
“谢谢你,阿牛哥。”姜知微接过药碾,入手沉甸甸的,比原来还稳当。
“周大叔教我弄的。”李阿牛挠挠头,脸红到了耳根。
“他说他说这铁条得用火烤红了才能箍紧,还得趁热敲出花纹,不然容易松。”
黄四娘在一旁看得直笑:“阿牛这手艺,将来娶媳妇了,家里的锅碗瓢盆坏了都不用愁。”
李阿牛的脸更红了,埋头在废墟里翻找,嘴里嘟囔着“我再找找有没有能用的铜环”。
姜知微也跟着蹲下,指尖在碎砖缝里拨弄。
忽然,她的指尖触到一块冰凉的东西,不是石头,是块玉!她心里一动,赶紧用手挖出来。
是块碎玉,只有指甲盖大小,边缘还很锋利,看质地和纹路,竟和她胸口的玉佩有些像。
是从玉佩上摔下来的?
她下意识地摸向胸口,玉佩完好无损地贴在那里。
胸口的玉佩忽然热了一下,那道意识传递来一丝清晰的“识”,像是在说“认得”。
姜知微把碎玉攥在手心。
这碎玉看着有些年头了,边角的磨损不像新断的。难道药铺里除了母亲留下的那块玉佩,还有别的玉器?
“找到啥了?”黄四娘凑过来。
“一块碎玉。”姜知微把碎玉给她看。
黄四娘接过去掂了掂,又对着日头照了照:“看着像好玉,可惜碎了。留着吧,磨磨能当个耳坠子。”
姜知微点点头,把碎玉放进贴身的布兜里,和那几颗野山楂放在一起。
胸口的玉佩慢慢凉了下去,那道意识又恢复了安静,像刚才的“识”只是错觉。
傍晚时,周大勇真的来了,还带来了个好消息。
“县衙的高县丞听说了钱万金卖高价粮的事,派人来查了,让他按平常价钱卖,还罚了他两石米,说是给镇里的学堂当口粮。”
“太好了!”
许春娥正在烙野菜饼,闻言手里的锅铲都差点掉了,“这下那些娃娃有饭吃了。”
姜明远坐在门槛上,用布擦拭着那把修好的药碾,闻言只是淡淡“嗯”了一声,眼角的皱纹却舒展了些。
周大勇嘿嘿笑了两声,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递给姜知微:“这是给你的。”
布包里是个小小的木盒,打开来,里面躺着个用桃木刻的小玩意儿,像只蜷着的兔子,刻得不算精细,耳朵却长长的,很精神。
“我家那口子说,桃木能辟邪,”周大勇挠挠头,“你别嫌弃,就当,就当谢你昨日提醒。”
“我很喜欢,谢谢你,周大叔。”
姜知微把木兔捧在手里,桃木的纹理很清晰,还带着淡淡的木香。
周大勇走后,许春娥把野菜饼烙好了,金黄色的饼上还嵌着翠绿的荠菜,看着就好吃。
姜知微拿了块递给祖父,又给祖母递了块,自己才拿起一块咬了一口,粗糙的饼皮里裹着野菜的清香,还有点微甜。
胸口的玉佩安安静静的,那道意识像是睡着了,没什么动静。
姜知微摸了摸,玉面温凉,贴在皮肤上很舒服。
晚饭后,姜明远又去了废墟那边,说要再看看能不能找到些医书的残页。
许春娥坐在灯下,继续缝补那些捡来的药袋,针脚歪歪扭扭的,却很密实。
姜知微坐在门槛上,手里把玩着那个桃木兔,看着天边的晚霞一点点褪成灰蓝。
街面上渐渐安静下来,只有几声狗吠和晚归人的咳嗽声。
有人从院外经过,说笑着,提到了“小姜半仙”,语气里带着点好奇和敬畏。
姜知微没有像中午那样窘迫,只是把桃木兔揣进兜里,摸了摸胸口的玉佩。
那道意识似乎被她的动作弄醒了,轻轻“动”了一下,传递来一丝安稳的“静”。
她笑了笑,起身回屋帮祖母穿针。
油灯的光昏黄而温暖,照在许春娥的白发上,像落了层雪。
窗外的风轻轻吹着,带着些微的凉意,却吹不散屋里的药香和饼香。
姜知微把穿好的针线递给祖母,看着她低头缝补的样子,心里很踏实。
她拿起一块没吃完的野菜饼,掰了一小块放在嘴里,慢慢嚼着。
饼的余味里,似乎还带着点黄四娘凉茶的苦,和李阿牛修药碾时的铁屑味,混在一起,竟成了种说不出的踏实。
夜色渐渐浓了,把整个镇子都裹了进去,像床厚重的被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