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说《珠碎三国》以其精彩的情节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吸引了大量书迷的关注。本书由才华横溢的作者“爱吃潮汕虾卷的蒙巨兽”创作,以沈砚的冒险经历为主线,展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。目前这本小说已经更新至第10章,总字数167561字,喜欢阅读的你快来一读为快吧!主要讲述了:黎明前的海雾最浓,浓得能拧出水分。沈砚站在贝壳堡垒的箭楼上,手里的望远镜镜片凝着水汽。镜中,苏代的船队正在列阵,楼船在前,斗舰在后,像一条钢铁巨蟒,缓缓向砚洲压来。而南方的海面上,扶南船队的白象旗在雾…
《珠碎三国》精彩章节试读
黎明前的海雾最浓,浓得能拧出水分。
沈砚站在贝壳堡垒的箭楼上,手里的望远镜镜片凝着水汽。镜中,苏代的船队正在列阵,楼船在前,斗舰在后,像一条钢铁巨蟒,缓缓向砚洲压来。而南方的海面上,扶南船队的白象旗在雾中若隐若现,他们的船确实多,足有三十艘,但船身普遍较矮,甲板上看不到甲士,只有些手持长矛的异域士兵,肤色黝黑,头裹红巾——更像商队护卫,而非正规军。
“扶南人……靠得住吗?”赵书生的声音带着颤,他刚认出苏代旗舰上的“横海将军”旗号,那是刘表麾下最精锐的水军编制。
沈砚没回答,视线落在扶南船队后方的黑帆上。那支神秘船队更近了,船身狭长,速度极快,帆是深黑色的,上面绣着暗红色的火焰纹,在雾中像一群掠食的蝙蝠。他突然想起祖父残卷里的记载:“西海有火人国,善航海,船帆如墨,能吐火……”
“那是什么船?”阿桨指着黑帆船,声音发紧。
没人认得。连最老的俚人船户都摇头,说这辈子没见过这种船,既不像扶南的商船,也不像中原的战船,船首没有撞角,却伸出许多金属管子,在晨光里闪着冷光。
就在这时,苏代的船队动了。
“咚——咚——”
旗舰上的战鼓响起,沉闷的鼓声穿透雾层,像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。楼船开始前移,甲板上的投石机缓缓抬起,石弹被吊上抛杆,黑漆漆的,足有半人高。
“准备!”沈砚嘶吼一声,举起了母亲留下的铜戈。
堡垒里的人立刻各就各位:俚人弓箭手爬上箭楼,箭簇瞄准楼船的甲板;汉人铁匠和流民推着投石车,车斗里堆满了裹着硫磺的陶罐;赵书生带着孩子们,守在贝壳墙后,手里攥着装满毒汁的皮囊,准备随时泼向登岸的敌兵。
扶南船队也动了。他们没有冲上前,而是在砚洲南侧列阵,船头转向苏代的船队,像是在示威,却迟迟没有进攻的迹象。
“他们在等什么?”王伯急得直跺脚。
沈砚的心沉到了底。他猜对了,扶南人不是来帮忙的,是来观望的。他们想要珠母海的珍珠和航线,却不愿为砚洲付出代价,只想坐看苏代和砚洲两败俱伤,再坐收渔利。
“第一波投石!”苏代的吼声透过扩音铜喇叭传来。
数十块巨石呼啸着划破雾层,砸向砚洲。“轰隆!”一块巨石砸在贝壳墙上,嵌在墙里的贝壳飞溅,木屑和碎石混着毒汁四溅,两个来不及躲闪的流民惨叫着倒下。
“放箭!”沈砚怒吼。
毒箭如雨,射向楼船的甲板。但楼船的甲板太高,大多数箭被船舷的挡板挡住,只有少数射中了操作投石机的士兵,惨叫声从雾中传来,却没能阻止第二波投石。
“贝壳阵!”沈砚又喊。
守在墙后的孩子们立刻举起贝壳,晨光穿透雾层,照在光滑的壳面上,反射出刺眼的光。楼船上的投石手被晃得睁不开眼,石弹开始偏离方向,有的砸进海里,激起巨大的水花。
苏代显然没料到这招,战鼓声停了片刻。就在这间隙,扶南船队突然有了动作——他们的船开始后撤,远离战场,白象旗在雾中越来越小。
“懦夫!”阿桨气得大骂,把手里的毒箭狠狠砸在地上。
沈砚的心彻底凉了。扶南人果然靠不住。他看向那条暗道的入口,那里的石板已经掀开,足够老弱妇孺先撤。但他知道,一旦撤退开始,士气就会崩溃,堡垒撑不了半个时辰。
“子墨哥,撤吧!”王伯拉着他的胳膊,“留得青山在,不怕没柴烧!”
沈砚没有动。他望着黑帆船队的方向,那些船停在战场边缘,像在看戏。它们到底是谁?是敌是友?
就在这时,异变陡生。
苏代的楼船正要发起第三波攻击,突然,最前面的三艘楼船毫无征兆地燃起大火!不是火箭引燃的小火,是从船底窜起的烈焰,瞬间吞没了甲板,浓烟滚滚,惨叫声震耳欲聋。
“怎么回事?”沈砚瞪大了眼睛。
望远镜里,黑帆船队的甲板上,那些金属管子正在冒烟!一道火光从管子里喷出,像火龙一样射向苏代的楼船,击中的地方立刻燃起大火。那不是投石机,也不是火箭,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武器——火焰喷射器!
“是火人国!祖父说的火人国!”张老夫子突然喊道,指着黑帆上的火焰纹,“《异物志》里记载过,西海有国,能造‘火龙车’,喷烈焰焚敌……”
黑帆船队动了。它们像黑色的闪电,冲向苏代的船队,金属管子不断喷射火焰,所过之处,楼船、斗舰纷纷起火。苏代的水军彻底乱了,他们不怕箭,不怕投石机,却怕这种能凭空喷火的怪物,有的兵卒直接跳海逃生,有的在甲板上互相踩踏,乱成一锅粥。
苏代的旗舰也被火焰击中了船尾,浓烟呛得他从望楼里冲出来,指着黑帆船队嘶吼:“那是什么鬼东西!放箭!快放箭!”
但黑帆船太快了,箭根本射不中。更可怕的是,它们的船身似乎涂了防火的油脂,苏代的火箭射上去,只留下一点焦痕,根本烧不起来。
“他们……他们在帮我们?”阿桨看得目瞪口呆。
沈砚也懵了。这支援军来得太突然,太诡异,既不是扶南人,也不是中原人,他们的武器、船帆、战术,都透着陌生和强大。他们为什么要帮砚洲?
就在这时,一艘黑帆船脱离船队,朝着砚洲驶来。船速极快,转眼就到了堡垒前的浅滩。船头放下一块跳板,走下来一个人。
那人穿着黑色的皮甲,皮肤是健康的古铜色,头发卷曲,眼睛是深棕色的,鼻子高挺,手里握着一柄弯刀,刀鞘上镶嵌着红色的宝石——不是中原人,也不是扶南人。
他走到沈砚面前,用生硬的汉话说:“你是沈砚?”
沈砚点头,握紧了腰间的骨刀:“你是谁?”
“我是大秦商人,马可。”那人笑了笑,露出洁白的牙齿,“你的母亲,在我们船上。她说,她的儿子需要帮助。”
沈砚的脑子“嗡”的一声,像被巨石砸中。母亲?在他们船上?
“我母亲……她还活着?”他的声音颤抖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马可从怀里掏出一个东西,递给沈砚——是母亲的银饰,上面刻着俚人舟神的图腾,沈砚认得,那是母亲从小戴到大的护身符。
“她在黑水沟被我们的船救了,”马可解释道,“她说你们在和中原的军队打仗,还说你们有一条去大秦的航线。我们的船需要新航线,你们需要保护,所以,我们来了。”
沈砚看着银饰,指尖抚过上面的图腾,眼眶突然热了。母亲果然没死!她不仅活着,还找到了大秦的船队,为砚洲带来了援军!
“苏代的船队怎么办?”沈砚定了定神,指着还在燃烧的楼船。
马可耸耸肩,语气轻松:“他们的船着火了,士兵在跳海,很快就会跑。我们的‘火龙’,比他们的箭厉害。”
他说的没错。苏代的船队已经开始溃散,楼船起火,斗舰失控,有的甚至撞在一起,彻底失去了战斗力。苏代在旗舰上又吼又跳,却拦不住溃逃的士兵,最终只能带着剩下的几艘船,狼狈地往北方撤退,连落水的兵卒都顾不上救。
扶南船队的白象旗远远看着,见苏代败了,犹豫了一下,也缓缓掉头,往南方驶去——他们终究没敢参与这场战斗,只是见证了黑帆船队的可怕。
海面上的火渐渐熄灭,只剩下漂浮的船板和冒着烟的桅杆。黑帆船队的火焰喷射器不再喷火,静静地停在砚洲外的海面上,像一群完成任务的巨兽。
马可拍了拍沈砚的肩膀:“你母亲说,你有珠母海的珍珠,还有去大秦的航线图。我们可以合作——我们给你武器,帮你挡住中原的军队,你给我们珍珠,带我们走新航线。”
沈砚看着眼前的马可,看着黑帆船上那些好奇地望着砚洲的大秦士兵,又看了看堡垒里欢呼的汉俚民众,突然笑了。
他想起母亲说的“海的那边有不一样的规矩”,想起祖父残卷上的航线,想起那些嵌在墙上的贝壳,想起摔碎的珍珠。原来,母亲早就替他找到了答案——不是死守砚洲,而是走向更广阔的海,和那些愿意平等交易的人,一起守护这片海。
“好,”沈砚伸出手,“合作。”
马可握住他的手,掌心粗糙有力。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,在砚洲的贝壳墙前,达成了一个足以改变南海格局的约定。
远处的海面上,一艘黑帆船的船头,站着一个熟悉的身影。她穿着大秦的皮甲,头发在风中飞扬,正朝着砚洲挥手。
是母亲!
沈砚朝着她用力挥手,眼眶里的泪水终于忍不住,滚落下来。
阳光穿透雾层,照在砚洲的贝壳墙上,反射出一片璀璨的光,像无数颗碎掉的珍珠,在海面上闪烁。黑帆船的影子,白象旗的远去,母亲的笑容,汉俚民众的欢呼,交织在一起,构成了一幅谁也未曾预料的画面。
沈砚知道,这不是结束。刘表不会善罢甘休,中原的战火迟早还会烧到南海,珠母海的秘密也迟早会引来更多觊觎者。但他不再害怕。
因为他明白了,这片海从来不属于某个人,某一族,某一国。它属于所有敢扬帆远航的人,属于所有愿意放下刀、握手合作的灵魂。
而他,沈砚,汉俚混血的少年,将带着这份领悟,和他的伙伴们,在这片海,继续书写属于他们的故事。
小说《珠碎三国》试读结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