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碑超高的历史脑洞小说《明光纪事:从煤山葬父到世祖中兴》,朱慈烺祝朗是剧情发展离不开的关键人物角色,“梦想成为斯总”作者大大已经卖力更新了101257字,目前最新章节是第14章,且本书连载。喜欢看历史脑洞类型小说的书虫们冲冲冲! 主要讲述了:四月中下旬,朱慈烺一行已辗转至济宁至沛县一带。虽已脱离山东境地,进入了南直隶(江南)最北端,沿途景象仍是一片纷乱。流民塞道,残兵四窜。在这一片混乱中,李若琏凭借经验,总能找到些消息来源。他从几个流民和…
《明光纪事:从煤山葬父到世祖中兴》精彩章节试读
四月中下旬,朱慈烺一行已辗转至济宁至沛县一带。虽已脱离山东境地,进入了南直隶(江南)最北端,沿途景象仍是一片纷乱。流民塞道,残兵四窜。
在这一片混乱中,李若琏凭借经验,总能找到些消息来源。他从几个流民和一个从高杰部溃散下来的逃兵口中,得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信息:原本驻扎在苏北与豫东交界睢阳一带的兴平伯高杰所部,正在迅速向南撤退。其意图十分明确——夺占徐州,作为他的根基之地。高杰本人正率主力赶往徐州,为抢得先机,已遣手下最为骁勇的心腹大将李本深,率一支精骑先行一步,直扑徐州城。
徐州府衙:徐州城内,府衙大堂。知州佟国琦身穿青色官袍,坐在堂上,却是如坐针毡。阶下,甲胄鲜明、按刀而立的李本深和他身后十余名杀气腾腾的亲兵,将大堂的气氛压得凝重无比。亲兵们有意无意地堵在了厅门附近。李本深面色冷峻,毫无客套:“佟大人!高帅十万大军已启程南下,不日即至徐州城下。”他声音如同生铁摩擦,不带丝毫温度,“值此清虏肆虐、流寇蜂起之际,徐州若无一员大将坐镇,凭城内这些羸兵弱卒,旦夕之间,城池可破!大人阖城官民百姓,届时玉石俱焚,能存者几何?”
他话语稍顿,见佟国琦脸色煞白,冷汗涔涔,语气略微一转,带上些虚伪的缓和:“若佟大人深明大义,开关延纳高帅大军入城,则城池可保无虞!高帅向来明辨是非,必将保大人官位如故。府库钱粮,为守城所需,高帅入城后自会按需支取,也定当厚厚酬谢大人及城中属吏。他日局势稍定,高帅奏明朝廷,大人您便是守土护民之功臣!”
佟国琦身为文官,手无兵权,城中原有的零星守兵在高杰这支如狼似虎的精锐面前形同虚设。他心中如明镜:高杰部素来骄横跋扈,纵兵劫掠如家常便饭,若今日拒绝,李本深很可能当场发作,屠戮府衙亦未可知;可若应允,无疑是引狼入室,徐州膏腴之地落入高杰手中,无异于拱手献城。
然而形势比人强,刀锋已然悬颈!权衡再三,那点渺茫的忠心和幻想终究敌不过眼前的刀兵威压。佟国琦强作镇定,艰难起身,向李本深拱手,声音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:“李将军息怒…下官…下官自当竭力配合高帅行事…保境安民…保境安民…”
他口中允诺,心头却如压巨石,一片冰凉忧惧。视线转向微山湖以西的湖畔。李若琏将从溃兵和流民口中探得的高杰动向、以及李本深已入徐州的消息,详细禀报给了朱慈烺。
朱慈烺面朝徐州方向,沉默良久。连日逃亡的疲惫刻在他年轻而沉静的脸上,但眼神已比初离京城时坚毅许多。他仔细分析:徐州虽被高杰觊觎,但目前仍是南明治下,名义上是朝廷城池,相对北边沦陷区和流寇横行的豫东,已算得上一片“安全区”。加之高杰作为南明册封的伯爵,目标在夺城而非公开反叛朝廷,太子身份在此尚有利用价值和一定的威慑力。疲惫已极的队伍,也需要一处稍作喘息、补充给养的地方。
“李卿,我们去徐州。”朱慈烺最终决断道。徐州城下:李若琏手持象征锦衣卫最高权柄的指挥使腰牌,以及那块沾染着崇祯皇帝血迹的衣袍诏书(虽已磨损严重,但其制式与内容字迹仍可辨认),要求守卫的残兵速报知府佟国琦。
守卫见状,不敢怠慢,飞奔入城通报。消息很快传到了正在府衙安排布防的李本深耳中。这位高杰的心腹大将闻听太子一行竟流落至此,先是一惊,随即眼中精光一闪。他心念电转:此乃奇功一件!无论对于高杰掌控徐州,还是未来在朝中争夺话语权,太子这张“牌”都太重要了!他立即命手下最精锐的传令兵,快马加鞭,火速将此消息告知正向徐州赶来的高杰主力。
不多时,徐州东门洞开。李本深带着百余亲兵,甲胄鲜明,列队于城门两侧,作恭迎状。知州佟国琦得知太子亲临,也带着府衙属官匆匆赶至,脸色复杂,心中惴惴不安地随李本深一同出迎。
队伍缓缓靠近。板车上,蓬头垢面、气息奄奄的王承恩蜷缩着,伴随着一阵阵撕心裂肺的咳喘。他艰难地睁开浑浊的老眼,透过蓬乱的发丝,模糊地看到城门前黑压压跪倒一片的身影,为首那位威风凛凛的将军和一身官袍的知州赫然在列,口中山呼“太子千岁”。
一刹那,浑浊的老泪无法抑制地从他那沟壑纵横的脸颊上滚落下来。他枯瘦的双手死死抓住板车的边缘,用尽残存力气撑起半个身子,喉头滚动,发出嘶哑的、断断续续的声音:“殿下…殿下…” 随即目光像是穿透了眼前的景象,投向虚无的远方,脸上竟浮现出一丝如释重负的解脱,带着莫大的欣慰,嘶声道:“先帝…老奴…老奴把殿下送到了…送到徐州了…!”声音微弱,却充满了完成使命的无比满足。
话音刚落,他再也支撑不住,身体软软倒回车上,含笑闭上了双眼,那只枯瘦的手,依旧紧按在怀中那个藏着崇祯血衣、贴身藏了一路的木匣之上。“王公公!”周玉贞和陈云素惊呼出声。
佟国琦慌乱地凑近查看,急声道:“快!快唤医官来!”朱慈烺已快步走到板车前,看着王承恩紧闭双眼却带着安详满足的遗容,轻轻抚上老人那只紧按木匣的手,冰冷刺骨。他知道,最后时刻守在他身边的老内臣,走了。
朱慈烺拒绝了佟国琦安排的奢华馆舍,要求找一处清净之地安葬王承恩。在徐州城内一处安静的角落,在几个沉默的锦衣卫和工匠帮助下,很快挖好了一个墓穴。没有隆重排场,只有朱慈烺、李若琏、周玉贞、陈云素等人肃立墓前。一块简易的石碑立起,上面刻着朱慈烺亲口所述的字迹:“大明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之墓”朱慈烺站在墓前,默默地用小刀割下自己一缕头发,又脱下那件沾染风尘、破损不堪的旧衣外袍的一角。
他郑重地将这一缕发丝和衣角布片,放在了王承恩的坟头。他整理了一下衣冠,对着墓碑,庄重地俯身下拜,连拜三拜。每一次俯身,都带着沉甸甸的分量。“王大伴,”他直起身,望着墓碑,声音不大,却清晰而有力,“你随父皇而去,忠心可鉴日月。一路护卫之恩,伴驾之劳,孤…记下了。孤,不会忘的。”晚风掠过新坟旁的杨柳,发出沙沙的轻响,如同一声悠长的叹息。
小说《明光纪事:从煤山葬父到世祖中兴》试读结束!